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> 新闻中心 > 业内资讯

膏药的得名及其演变

发布者:xyadmin  发布时间:2011-12-15   阅读:

    早在战国时期,就有先民使用膏药了,我国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《内经》称之为“豕膏”,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。膏药用于临床是在唐初。

      到了宋代,医药大为兴盛,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,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广,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,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“抽脓拔毒”。到清代,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,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。而临淄的膏药也正是从清代开始发展起来的,至今,在临淄的古城、董褚等地,民间老膏药仍然经久不衰。

      清光绪年间,董褚村郎中赵台阶,自己配制了一种专制口眼歪斜的膏药,给百姓治病,之后还开了药铺。《临淄文史集粹》对董褚膏药这样记载:赵台阶家庭状况较好,且乐善好施,遂以熬膏药济人。由于他意在助患者解除痛苦,所以不计报酬,有时遇到家境贫困的患者,常舍药予以治疗;有时膏药不凑手,便把配方交给患者,让其自买药来,义务给他炮制。由于给众多患“吊线风”的群众解除了疾病痛苦,从而饮誉乡里。其子赵天津、赵玺壁承此家风,延续下来,今已传五代。

      在中药五大剂型中,膏药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当早,比到汉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。在出土的医简帛书中,人们对药物的服用,主要还是采用冶末吞服法和膏药外敷法,煎煮取汁法则广泛出现在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。至于《黄帝内经》中出现的“汤液”,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汤药,而是一种食物药,即含药的糊糊汤。古人依据相生相克的理论,认识到人有疾病是因为气血不通,治疗则以通利圆滑之剂,提出“以滑养窍”的理论。如《灵枢》“半夏汤方”,其方以长流水、秫米、苇薪和中药,取流动、粘滑、空心的特点,以治人的瘀滞不通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传》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的方子,也是这一类,称为“火齐粥”或“火齐米粥”。这种情况在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及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中也是如此。简牍帛书中的医方,属于内服药中药物类的皆冶末吞服,食物类的则制成“汤液”服汁。

 http://www.xyyiyao.cn

 

Copyright@2006-2009 www.xyyiyao.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新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
销售电话(TEL):0371-87539136 68798159 400-6980-768 ;QQ:1752440283传真(FAX)0371-68798159: 移动电话(MOB):13525516166 联系人(TEL):庹(tuo)朝彦
地址(ADD):郑州市紫荆山路56号 邮编(ZIP):450052 网站备案号:豫ICP备11017940号-1 http://www.xyyiyao.cn
网站聊天
您是第位访问者。
点击可以关闭